将历史带进未来 ——媒体采访北京筑合总经理兼总建筑师林楠先生 来源:http://www.jggjsj.com/ 发布时间:2015-10-28 |
将历史带进未来 ——媒体采访北京筑合总经理兼总建筑师林楠先生北京筑合 2015年9月底,中国地产设计网的记者在“2015中国民营设计企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民营设计(事务所)分会挂牌成立大会”上采访了北京筑合总经理兼总建筑师林楠先生,该专访已在中房网、凤凰网、建筑畅言网、企业家在线等十余家权威媒体刊登,原文如下: 将历史带进未来 访北京筑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兼总建筑师林楠先生 2015年9月底,以“危机·转机·生机”为主题的2015中国民营设计企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民营设计(事务所)分会挂牌成立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建筑行业内的优秀民营事务所与分会领导齐聚一堂,共商如何在建筑行业市场下行的趋势下,面对挑战,扭转危机,实现突围,华丽转身。我们有幸在当天采访到北京筑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兼总建筑师林楠先生,他在此分会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我们的话题从北京筑合建筑设计事务所谈起。 十年磨一剑——传统文化风格的品牌定位 1998年,在我国事务所还是新生事物的时候,作为第一批试点,北京筑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成立了。而当时,这不但非常前卫,而且也很冒险,因为建筑设计行业都是国有设计院,没有民营事务所。林楠先生在2001年离开国有大院,受邀加入筑合,出任总建筑师。 民营事务所努力在市场中寻求生存之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4年,在历经各种周折和抉择后,林总为筑合明确了品牌定位:即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相关的建筑设计。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取舍下,着力打造自己品牌的独特性,并专注于此十余年。 这才是一个民营事务所最重要的生存发展之道。而在2004年,民营事务所领导者中有这种品牌定位意识的还不多见。 “有人说我们做的是‘仿古建筑’,我不认同这个说法。我一直强调我们做的是传统文化风格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是把历史带入未来的设计。”林总温文尔雅,十分健谈,虽然语调不高,却让人感受到他话里的分量,以及那份职业建筑师对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的使命。“其实严格来说,我本人不是搞传统风格建筑的,在清华大学读硕士时导师是冯仲平,研究方向更偏于建筑学。我夫人倒是古建世家出身,本人也从事古建专业。” “当时大家都在苦思冥想事务所以后的出路时,我就主张,建筑事务所不能什么活都接,什么事情都做,肯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这样才能凭借差异化脱颖而出。”传统文化的方向明确后,问题来了,到哪里去找专业人才呢?“当时人才市场上几乎没有这样的可得人才,要知道,我们的大学几乎没有古建筑方面的专业,一般是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才有比较细分的古建筑专业。”所以,林总表示,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筑合着实下了一番苦心和功夫。” 所谓十年磨一剑,林总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一群能安住在自己的项目和专长历练中化茧成蝶的人。林总说道:“我们做设计的,还是得慢工出细活。我一直在跟我的同事们说,现在你们只需要埋头做事,千万不要图利求快。今天你所得到的成果,差不多都是五年来你的专注苦练所造就的。而今天我们的所有付出,很可能要到五年后才会有所收获。”所以,现在筑合成了古建筑及传统文化建筑设计方面的专家,不仅在国内,在新加坡甚至远在迪拜的国王顾问都专程找到他们,指定他们设计迪拜中国会馆。这一切,都缘起自2004年的那个决定。有时,一个转弯或许就迷路了,可一个转念,或许就豁然开朗。 林总由衷地感慨:“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走在自己选择的这条小路上,没有从众,甚至在房地产市场最火热的那些年,我们也坚持自己选的方向,没有动摇。现在回望,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相信,这条路不仅会走得越来越顺,也会越来越轻快!”说到这里,林总笑了,他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热爱和坚持全然流露在这笑容里。 对传统文化风格建筑的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都越来越强。这些年来,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林总说这是发展的必然,人是有文化属性和文化归属感的,很多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在许多生活习惯方面还保留着中国传统,“因为他们骨子里还是中国人,中国文明和传统文化其实早已根植在血脉里了!” 虽然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跟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并追赶。新一辈人接受的当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断层非常明显。但在经历了经济和文化成熟期后的一些人们开始转头寻根。近年来国学热和传统文化风潮等,正是人们对中国文化之“根”的重视和关注,而对传统文化风格建筑的需求也应运而生。 林总说:虽然传统风格建筑设计这条路比较小众,但市场却并不小。之前有个外地的企业找到他们事务所,竟要求在当地设计一个北方清官式建筑。这件事足够说明,在北京这座“皇城”之外,对传统文化风格建筑的需求也广泛存在。 “我们做传统文化风格的建筑,不能完全搬照以前老式房子的设计。因为中国很多古老的建筑形式,并非是完全凭空建造出来的设计作品。我在读研究生时,有段时间就专程去闽南地区考察,当地的建筑风格十分特别,但并不是哪个建筑师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世代传承中慢慢形成的风格,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得出经验,不断进行改良,形成了非常特别而又具实用性的建筑形式。所以我们去理解古建筑,应当立足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变异,这点很有意思。”谈到传统文化风格的建筑,林总总是愿意多说几句,因为甚至包括很多同行在内,也不是很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总扣上“仿古建筑”的帽子,而不知把历史带入未来,需要怎样的功底积奠和设计创意,要做一个有历史感责任心的当代建筑师实非易事。 林总补充道:“对于传统文化风格的建筑设计,我们可以分为形似和神似。形似,就是比较严格地仿照传统建筑模式来做;而神似,则是蕴含了某种传统风格,融入到建筑里头,让你看到了会自然联想到传统建筑,这也就需要更高的驾驭能力,以及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综合把控能力。当代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不应固守型制,而应更多关注当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只有拿捏好传统的‘形’与‘神’的度,才能创作出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当代建筑。”这一点在林总的代表作品“北京东城区妇幼保健院”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化医院功能被完美地植入清代格格府这一文物建筑中。 分享和共赢——“民营设计(事务所)分会”的主旨 目前中国比较活跃的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大约有300多家,之前大家比较缺乏互动交流,更谈不上分享和共赢。“我们分会的成立,很大意义上说是建立了一个平台,把这些以前零散于各处的事务所聚拢来,为他们和整个行业做一些事情。”林总强调,现在政府也在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民营事务所因为体量小,难免会碰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民营设计(事务所)分会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林总解释道:“分会成立之后,主要是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对接,倾听各个事务所的声音,将他们的诉求反馈给相关部门;二是为事务所提供服务,例如律师、财务等相关人员与资质的合作,帮助事务所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起到交流和对外宣传的作用。这些事情靠单个事务所,特别是比较小型的事务所,几乎是无法完成和负担不起的。而我们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协助大家做到资源共享,互帮互助,这样一来,很多问题也就会比较容易和完满地解决。” “另外一个对民营事务所很重要却比较难做到的就是宣传推广。好比我们事务所,虽然我们做传统文化风格建筑设计已经超过10年,在行业内已是专家级的地位,但是行业外的人却知之甚少,很多客户想要找我们没有渠道,而我们对宣传方面也是外行,很少做这方面的事情,都是自己埋头做设计。现在有了分会,这个平台会更广泛更专业地帮助大家做宣传,做到资源共享,让大家都受益。成立分会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林总最后总结道。 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建筑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兢兢业业地努力着,正如他的作品那样,把当代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精而雅,慢而细,将历史带进未来!
上一条:
筑合建筑官网新版正式上线
|